《济宁运河档案史料集粹》

 济宁是一座与水有缘的城市,因济水而得名,当时济宁地势较高,可免除济水的威胁,故取名为济宁。

 济宁因水而都。由于处于运河“水脊”的位置,济宁成为“控引江淮漕运咽喉”、沟通南北水路的大码头,成为“运河之都”。元、明、清三朝都把治河的最高机构设在济宁,济宁成为千里漕河的管理中心,水司衙门林立,朝廷命官纷至沓来,故济宁有“七十二衙门”之称。

 济宁因水而兴。元代京杭大运河贯通以后,济宁成为“东鲁之大郡,水路之要冲”,每年都有千艘大船经运河以达京师,担负着南粮北调的任务,成为“南控江淮,北接京畿,襟带四方”的重镇。济宁明代被列为全国33 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,清代为运河上7个对外商埠之一。

 济宁因水而美。当时运河两岸南船北马、人烟拥簇、笙歌喧嚷,运河从繁华的闹市区穿城而过,河中帆船繁忙,岸上车水马龙,颇有江南的风光,尤其是那些富有江南特色的民居和园林的兴起,使济宁又有了“江北小苏州”的美誉。

 随着运河的衰落,济宁那段辉煌的历史渐行渐远。档案就是历史,历史就是资源,资源就是优势。在加速运河之都建设之际,市档案馆围绕济宁运河文化,利用馆藏征集的清朝皇帝朱批奏折,对济宁古运河和济宁历史史料进行翔实的考证,再现当年治运、漕运、水情、内政职官情形,印证济宁的历史变迁和经济兴衰,展现档案史料的价值和魅力,展示济宁的历史地位和运河文脉,做活运河文章,擦亮运河之都品牌。